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要闻

【发展巡礼】牢记嘱托 在服务重大战略中奋勇争先

时间:2024-06-11 来源:科技处

二次党代会以来,学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重要回信精神,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充分把握服务国家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与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内在统一,充分发挥农业高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充分推进全面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锚定“1+5社会服务模式”和“四链融合发展服务”,着力构建新时代、新赛道学校社会服务“四大主线服务战略”工作体系,走出了可学习、可复制、可推广的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路子,在全面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探索出“青农方案”,贡献了“青农力量”。

一、培育“新动能”,推进以标志性产业链为主线的服务“山东发展”战略

紧紧把握培育地方急需的产业主线,持续拓展与山东省标志性产业链主企业合作层次及服务范围,在不同地区先后打造了高品质肉牛全产业链技术、崂山茶、高抗玉米、抗逆小麦、优质花生、光伏大棚、加工专用苹果、耐寒茶树、有机韭菜、高产甜瓜、早熟草莓、特色水禽、杂交扇贝等10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链,有力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有效带动了当地农村脱贫和农民增收。

主动对接江南大学、城阳区政府、青岛市科技局等五方共建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创新“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深度融合、高效运转的发展模式,聚焦深远海饮食保障和营养健康需求,协同创新链和产业链资源,研发了200余种特需食品,建设高山岛礁高效农业实验示范基地。学校牵头联合20家食品学科优势高校院所和50余家龙头企业成立特种食品创新创业共同体,依托特种食品研究院规划,创建国家特种食品技术创新中心,推动城阳区建设739亩特种食品产业园,形成优质资源集聚格局,各类经费总计2.68亿元,打造特种食品产业发展新高地,充分实现科研成果的优质转化。

学校与万农达花生机械、弘盛集团等企业联合创新花生精量播种与高效收获的核心技术国际领先,研发57种新型装备,国内市场占有率90%以上,累计共创造产值10亿元以上;与洪珠农业机械联合研发生产马铃薯生产机械3万台套、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与普兰泰克机械等企业合作研制作物新品种繁育机械化精准播种与精确收获19种新型装备,在26个省市的育种试验单位进行推广应用;2022年与青岛隆铭牛业有限公司共建高品质肉牛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促进肉牛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2023年与高青黑牛中芯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开展肉牛(高青黑牛)新品系培育与航天育种全链条关键技术研发,合同额2000万元,首期到位支持资金500万元,助力淄博高青打造千亿级黑牛全产业链。2021年,学校获评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

 
 

二、扛牢“新担当”,推进以科技支撑为主线的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

十七年深耕黄河三角洲盐碱地,不断汇聚创新要素,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实现了从“1.0”到“4.0”跨越式发展,形成了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四链融合”的青农实践新模式。学校汇聚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高层次人才69名,建立了5个“田间地头”实验室以及“东营青岛农大盐碱地高效农业技术产业研究院”等研究基地,组织千余名师生、科研团队入驻黄三角农高区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攻关研究,已在耐盐碱草种质(苜蓿)、玉米、荞麦等新品种培育和盐碱地智慧农机装备创制方面处于国内领先。作为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共建单位,获批黄河中下游小麦花生品质改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农业农村部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重点实验室、黄河三角洲草地资源与生态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重点实验室等高水平创新平台;作为全国唯一省属高校副理事长单位,加入国家盐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走在前。

学校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共建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建成了山东省人工智能农机装备公共实训基地,突破纵横复合精细苗床制备等6项核心技术,自筹1.2亿元协同16家单位联合启动实施盐碱地智能农机装备急需技术集成转化重大科创产“三百工程”,实现盐碱地智能农机从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新型装备研发创制“创新链”的高效运行,形成以设计研发能力为核心支撑的“产业链”创新模式,努力打造智能农机装备领域国际人才集聚、产业教育先行、科技创新竞进、新兴产业兴旺的“四链融合”典型示范区。

 
 

三、构建“新体系”,推进以科技特派员为主线的服务“乡村振兴”战略

深入“三农”一线率先探索,逐渐完善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5”青岛农大社会服务模式,即以科技部、教育部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总引领,依托一支科技特派员队伍,共建一系列政产学研用合作共同体,转化一批先进科研成果,培训一批新型经营主体,培育一个区域发展新动能。深入实施“党建统领”“人才支撑”“科技帮扶”“产业助推”“特派员推广”五大行动计划,拥有科技特派员600余名,充分发挥智力和人才优势,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将创新成果送到田间地头,以科技服务助推现代农业发展,先后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

学校乡村振兴经验做法受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大众日报》等媒体广泛报道和推广。2019年,尚书旗教授获“齐鲁最美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学校科技特派员工作受科技部通报表彰(山东省唯一);在教育部教育扶贫论坛学校作为全国省属高校唯一代表做主旨发言。2020年,获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记大功奖励(全省高校唯一)。2022年,姜卓俊教授获科技部“大美科技特派员”微视频优秀作品全国二等奖。2023年,韩仲志教授团队获科技部“大美科技特派团”微视频优秀作品奖。

省际东西协作全面起势,援藏、宁夏、鲁渝、鲁甘合作实现“从无到有”。2018年以来,学校主持或参与东西协作项目50项,与甘肃、贵州、重庆、新疆、西藏等地在果树苗木繁育、食用菌新品种栽培、优质马铃薯品种栽培技术等方面开展科技合作,经费共计2157万元。青岛市负责的甘肃东西协作专项定向依托我校开展,陇南果树苗木繁育基地建设及栽培技术示范、陇南玫瑰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建设、通渭县优质马铃薯品种引进及其高效栽培技术示范与应用及定西食用菌新品种引进筛选及栽培技术示范与应用等重点项目,在甘肃陇南、通渭及定西等地“落地生金”。2021年,田雪梅教授援黔食用菌团队获贵州省委省政府通报表扬并颁发纪念章。

   
 

四、打造“新模式”,推进以区域研究院为主线的服务“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

聚焦“新时代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统筹推行“区域研究院+服务”模式,已经建设了蒙东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克什克腾旗林草牧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通辽市乡村振兴青岛农业大学“人才飞地”、第十二师青农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区域性研究院,把“大学”办到产业第一线,实现“接轨本地需求,服务本土转化”,形成了以区域研究院创新发展为特色的社会服务新格局。

学校与通辽市共建乡村振兴青岛农业大学“人才飞地”,按照“人才在青岛、研发在青岛、转化在通辽”的模式,进一步深化合作机制,组建乡村振兴创新服务核心团队,共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搭建教育合作与人才培育平台,完善长期合作机制,实现培育壮大通辽农村牧区经济“新六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通辽乡村振兴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助力通辽农牧业创新发展再上新台阶。与奈曼旗共建“蒙东健康食品产业研究院”,在农牧粮食加工、绿色蔬菜、设施农业、节水高效粮食、中草药、高值化特种经济动植物、电子商务等领域联合攻关,落地实施智能化设施园艺示范、肉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和标准化示范、特色食品产业链提升等重点示范项目9个,着力打造农畜产品基地建设、产品研发、加工检验、包装销售全产业链体系,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牧民增收致富,助推全旗农牧业产业化发展。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鲁兵两地交往交流交融,助力喀什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2023年,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签署《科技强疆助力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与喀什地区行政公署签署《青岛农业大学 喀什地区行政公署 关于深化农业科技合作推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框架协议》,共建青岛农业大学“丝路天山”农业先进技术研究院、青岛农业大学喀什现代农业产业研究院,在创新平台建设、技术服务、科研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开展合作,推动资源共享,促进优势互补,实现发展共赢。2024年,学校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农科所等单位共同申报的“青岛农业大学(新疆)现代农业技术研究院(筹)建设项目”在鲁兵“双招双引”推进会上顺利签约,进一步探索“人才在山东、研发在山东、转化在新疆”的科技援疆新模式,为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提供农业科技支撑与保障。

 

不忘初心、奋楫争先。下一步,科技处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发展学校社会服务的“党建统领、科技引领、专家率领、成果带领”的“青农实践”,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山东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全面助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以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Baidu
作者:平涛 徐浩 编辑:周维维 薛寿鹏 姜妍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