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综合

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贡献青岛农业大学力量

时间:2024-08-15 来源:宣传部

2019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勉励师生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养更多知农爱农新型人才。青岛农业大学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托,把贯彻落实重要回信精神作为办学治校根本遵循,奋力推进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创新,加快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全面提升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水平。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将回信精神作为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教职工理论学习必学内容,先后组织座谈会、研讨会、辅导报告40多场次,开展校院两级中心组、教职工理论学习350多场。将学习贯彻落实回信精神纳入“十四五”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制定《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回信精神的行动方案》,明确落实重要回信精神的“十三项举措”,推动立德树人、强农兴农使命任务走深走实。

(一)人才培养方面

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紧扣三项重点,构建“点-线-面-体”生态育人体系,全面提高立德树人质量。

1.厚植爱农情怀,构建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与专业课程深度联动、同向同行“大思政”育人格局。深化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思政课重要内容;开展农科特色课程思政建设,建有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构建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体系,打造“培根秾育、厚德立地”课程思政品牌;实施初心映农工程,把三农情怀培育贯穿日常思政教育全过程,打造“劳动+思政+实践”耕读教育模式。学校“点-线-面-体”生态育人体系获批山东省教育评价改革项目库项目,学校获评山东省首批“三全育人”暨全环境立德树人示范校(培育)单位。

2.搭建知农平台,打造高水平“新农人”培育高地。对接产业需求,建设智能农机装备省级现代产业学院、黄河三角洲盐碱地省级农业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获批实习实训基地、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等省级教学平台33个,学校建有黄河三角洲盐碱地农业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主持省级以上教研项目109项,其中重大教改专项2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6项;适应新农科人才培养需求开展专业动态调整,获批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35个,主动调整不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专业18个,新增智慧农业等“新农科”专业6个,打造一批“农学+”模式交叉融合新工科、新文科专业;突出农科优势加强高水平学科建设,园艺学、水产获批博士学位授权点,水产、农业工程入选山东省高水平学科和培育学科,水产、农业实现第五轮学科评估和研究生专业学位水平评估新突破,6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

3.练就兴农本领,探索“政产学研用”相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深化科教、产教融合,构建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推进“人工智能+”等多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打造具有青农特色的科技小院人才培养模式,获批“三部委”支持和“农技协”系统科技小院44个;强化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双创项目630项、获奖4100余项,获第十八届“挑战杯”国赛特等奖,农科毕业生在涉农行业就业率保持在70%以上。

学校召开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专题座谈会

 

强化黄河育人,推进黄河文化特色教材建设

 

强化实践育人,建立黄三角智能农机装备产业研究院

 

(二)科技创新方面

聚焦“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中心任务,深入实施“三大工程”,系统推进涉农科技创新。

1.实施基础研究“高原筑峰工程”。构建“五步法”项目申报组织模式,实现科研项目立项层次和获批经费新突破。累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近2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年立项数实现翻番式增长;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杰青、优青、重点、区域联合、青年科学家项目等重点重大项目接续立项;完善具有农科特色的人文社科科研体系,立项“世界主要国家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人才战略研究”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1项,实现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突破。

2.实施科研成果“精品培育工程”。创新成果申报模式,推动科研成果奖励稳步提升。近年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一等奖12项。发表高水平科研论文6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79部,授权发明专利1100余项,国家标准1个、国家二类新兽药4个和动植物新品种77个;签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项目1121项,总合同额4.4亿元;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连续突破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记录(700公斤)和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547公斤),被列为国家渤海粮仓计划盐碱地小麦主推品种;耐盐碱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宇花18号”入选全国粮油主导品种。

3.实施科研平台“全面提升工程”。打造“123”科研平台申报模式,科学布局科研平台建设。新增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科学观测实验站、山东省技术创新中心、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等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20个。

林琪教授团队培育的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连续突破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纪录和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

 

王晶珊教授团队选育的耐盐碱高油酸花生新品种“宇花18号”入选全国粮油主导品种

 

张忠华教授团队利用基因大数据助力葫芦科瓜类作物精准设计育种,为培育优质新品种提供科研支撑

 

(三)社会服务方面

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突出“三个面向”构建社会服务“青农模式”,全面提升农业科技服务强农兴农水平。

1.面向黄河国家重大战略深化“四链融合发展”。以草学、作物学、园艺学、农业工程等优势学科组建学科集群,在东营农高区集中开展玉米、藜麦、苜蓿等新品种培育和盐碱地创新技术创制;建成1000亩盐碱地高效农业技术示范推广基地集群;聚焦盐碱地智能农业装备设计与产业化形成“四链融合发展模式”;《以“农大实践”书写黄河滩强农兴农新诗篇》案例入选山东省“我为群众办实事”案例集。

2.面向乡村振兴打造“四级科技特派员体系”。对接标志性产业链需求,组建国家、省、市、区四级科技特派员队伍,与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产业合作,助力打造优质花生、设施农业、高品质肉牛等10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链,高质量建设12个区域研究院。2019年学校科技特派员工作受科技部通报表彰(山东省唯一),在教育部教育扶贫论坛上作主旨发言;2020年获全省事业单位脱贫攻坚专项记大功奖励;2022年设立乡村振兴学院,入选国家级科技特派员队伍;学校获山东省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先进单位、山东省科技兴农先进集体等表彰,1人获科技部“大美科技特派员”称号。

3.面向融合发展战略强化“四大功能”。突出“聚智、协同、转移、辐射”等服务功能,建设国内一流特种食品研发创新平台,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全链条学科发展格局,累计研发30个品类200余种特需食品,制定10组标准化营养餐谱,多款产品被采购使用;通过“研究院+产业园区+国创中心”模式推动校地合作共建优质食品产业园区,打造国内特种食品发展新高地。2021年,因融合发展工作成绩突出,获山东省委省政府表彰。

学校举行深度服务黄河国家战略推进会

 

“草莓教授”姜卓俊获评科技部“大美科技特派员”

 

学校牵头联合成立特种食品创新创业共同体

 

(四)国际交流合作方面

贯彻落实“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总要求,坚持“三个聚焦”,打造新农科国际化特色办学品牌。

1.聚焦提高国际化办学质效,助推国际新农科人才培养。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合作共建“巴瑟斯未来农业科技学院”,获批山东省首批中外合作办学示范机构立项建设单位。作为山东首家高校入选“国家引才引智示范基地”,累计引进外专外教近百人次;拓展剑桥大学等名校在线项目10余项,专任教师中有六个月及以上出国(境)交流经历人数达347人;获批国家留学基金委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专项、俄乌白专项,30余名硕士研究生通过国家公派项目出国访学;开展整班制国际学生招生,讲好中国故事、三农故事,培育“留学青农”品牌。

2.聚焦深耕涉外资源,助力国际科技平台建设和合作攻关。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等20多个国家的院校、机构建立友好关系,成立中俄智能农业装备创新中心等7个国际合作平台,加入上合组织国家农学高校联盟、丝绸之路农业教育科技创新联盟,组织各类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近百场次,联合申报国际合作项目近40项。

3.聚焦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赋能新农科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作为全国首批、山东省唯一高校获批“中非现代农业技术交流示范和培训联合中心”,获批教育部“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立项,承办科技部“中俄科技创新年”重点科技活动,召开“中国-俄罗斯智能农机装备与先进技术研讨会”,发起成立“一带一路”中国农机企业家发展联盟,入选“中阿高校10+10合作计划”。成立“盐碱地高效农业国际协同创新中心”,召开“盐碱地高效农业技术国际学术交流会”。发起共建“上合示范区现代农业交流培训基地”,承训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

中俄智能农业装备创新中心在我校成立

 

学校与英国皇家农业大学合作培养国际化新农科人才

 

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学员参观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园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完善“三农情怀”涵养机制,深化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推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提高立德树人质量。持续实施有组织科研,培育一支科技创新“国青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深化科技放管服改革,对接标志性农业产业链发展需求,构建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浓厚国际化办学氛围,提高面向国际讲好中国故事、三农故事的能力水平。

Baidu
编辑:周维维 薛寿鹏 姜妍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