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重要论述精神,全面服务山东省实施科技创新引领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学校2024年重点工作,科技处把握变局、强化布局、勇开新局,锚定“有组织科研”和“高质量科研”,着力构建新时代、新赛道学校科技创新“一二三四”工作体系,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聚焦“一个中心任务”,打造科技创新的“青农高地”
科技处坚持党建统领、学科引领,聚焦“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这一中心任务,抓增量、提质量、促发展,全面拓展有组织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推动科研成果数量和质量双轮驱动,实现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科研协同创新发展。“十四五”以来,年度到位科研经费均保持在1.9亿元以上,最高到2.06亿元。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年度国家自然基金立项在50项以上,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杰青、优青、重点、区域联合、青年科学家项目等突破性重点重大项目接续立项。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成效,自然科学类学院实现厅局级平台全覆盖,人文社科科研平台建设实现新突破,提前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面向服务国家战略开展社会服务,与黄三角国家农高区开展教育、科技、人才全面合作,与通辽市共建了乡村振兴青岛农业大学“人才飞地”,全域赋能区域乡村振兴。
强化“二项重大举措”,培育科技创新的“青农力量”
科技处深刻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围绕服务标志性产业链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向新质生产力的转化应用,全面塑造学校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新动能、新矩阵。
一是持续深化科研评价改革,保障科技创新行稳致远。严格规范科研管理,持续提升管理水平,出台或修订《青岛农业大学纵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青岛农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修订)》《青岛农业大学科研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暂行管理办法》《青岛农业大学科研失信行为调查处理规则(试行)》等13项科研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科技活动自主权,加强监管和科研诚信建设,推动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融合发力。
二是持续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引导科技创新提质增效。聚焦标志性产业链高质量发展需求,在不同地区先后打造了高品质肉牛、优质花生、设施农业等10多个特色农业产业链,有力提高了农产品附加值。学校与谷普国际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建青岛农业大学谷普智慧农业产业研究院,瞄准国际农业创新基因编辑育种、品种知识产权保护、生产设施和设备研发、设施农业标准化等开展相关研究;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农业科学研究所共建第十二师青农现代农业技术创新研究院,并启动首期建设项目,协同开展设施农业高效栽培技术等,打造十二师农业领域开放性、公共性高层次创新平台;与青岛隆铭牛业有限公司共建高品质肉牛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促进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在国内首次攻克动物克隆技术相关设备试剂等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难题,实现动物克隆领域全产业链国产化,获山东省科技厅致信祝贺。
把握“三个核心转变”,构建科技创新的“青农实践”
科技处坚持系统思维、提级谋划、聚力突破,向“新”发力,优化科研工作体制机制,释放创新活力,走好向“新”提“质”之路。
一是把握由“量变”向“增质”转变。坚持重点突破,高质量科技创新开创新格局。2021年以来年度到位经费数分别为1.91亿元、2.06亿元、1.94亿元。国家产业体系岗位专家10人,省产业体系岗位专家65人、其中省体系首席2人、副首席8人。2024年,力争到账科研经费达到2.75亿元,增幅达到28.5%,其中横向到帐经费增幅力争达到120%。
二是把握由“结果”向“过程”转变。树立以创新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科研评价导向,重塑科研评价体系推动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坚持“学科引领与高质量发展结合、尊重差异与全面提升结合、刚性约束与特色发展结合、量化目标与学院主体结合”,实施《青岛农业大学科研目标绩效考核管理暂行办法》,对科研完成度、科研组织力、学术创新水平、学科贡献度等进行考核,发挥二级单位主体作用激发学院创新组织活力。
三是把握由“内生”向“外需”转变。坚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服务导向,积极组织开展“百校万企万师双进”行动,统筹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实现科研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紧密精准对接,与中电投新农创科技有限公司围绕人才培养、高层次智力资源共享、联合科研攻关等领域开展合作,推动校企联合科技攻关、高校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向企业高质量落地转化,加快构建人才、教育、科技、产业全面协调发展的创新共同体,推动高校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国家和省相关部门要求,开展专利存量盘活行动,存量专利盘点入库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5月底前,完成80%以上存量专利盘点入库;6月中旬前,完成全部存量专利盘点入库,盘点工作中同步开展高价值专利成果产业化应用评估,扎实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进程。
实施“四大重点工程”,赋能科技创新的“青农模式”
一是实施基础研究“高原筑峰工程”。不断完善“1+4”精细化基金申报工作模式以及一对一定点人才服务制度,积极谋划重大基础研究项目,深入挖掘基金申报潜力、培育重大基础研究新的增长点。2024年,学校共申报国自然552项,创历史新高,比去年增长18.9%。在国家杰青、重点项目、联合基金、国家优青和国际合作研究等5类重大基础研究项目申报中实现全覆盖,申报数15项,比去年增长33.3%,力争获批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数量4项,重大横向项目数量4项。
二是实施科研政策“源头活水工程”。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对接山东省标志性产业链,深化科技管理“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修订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管理办法、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探索推进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新体系,力争实现学校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合同金额、到账经费年度内实现翻番,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开放创新。
三是实施服务国家战略“四链融合工程”。持续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教育链深度融合的“四链融合服务国家战略模式”。做好科技服务黄河中下游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工作,主动对接“十强”优势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需求,推动省内外社会服务工作,年内建设2-3个标志性产业链青岛农业大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形成“以产促教,以教促产,产研融合”新发展格局。
四是实施科技创新效能“全面提升工程”。重塑科研评价体系,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科技创新效能。统筹整合校内科研平台资源,修订《青岛农业大学科技创新平台管理办法》,加强省部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校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机制,争创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加强兽用药物临床/临床前研究与试验(GCP/GLP)中心建设。持续推进特种食品研究院建设,加大创新平台申报,加速优质资源集聚,力争申报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持续完善人文社科科研组织化模式,凝练农科特色科研方向,加快推动科研团队建设,出台《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实施办法(试行)》,促进人文社科青年教师成长、成才。
下一步,科技处将持续实施有组织科研推进协同创新,培育科创后备力量,孕育科技创新“国青队”,聚力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赋能科技创新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以实际行动迎接学校第三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