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校友风采

刘晓艳:把“二十年求解之问”带上全国两会

时间:2024-06-18 来源:社会合作处

刘晓艳,我校蔬菜专业1998级校友,现任国家生物农药工程技术中心暨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大家好,今天我想提一个有关‘促进我国生物农药产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建议。”3月6日,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湖北代表团举行的小组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晓艳一句一顿、清晰洪亮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建议。

当晚,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她向记者透露,这个问题她苦苦追寻了20多年,今年有幸被选举为全国人大代表,终于有机会在全国两会上将问题和建议和盘托出,“既紧张又激动”。

刘晓艳的老家在山东胶州,大学就读于青岛农业大学,学的是蔬菜学专业。如果不是那次蔬菜产业调查之行,她也许会留在山东的某个海滨城市,每天看潮起潮落,而不是和农药打交道。大学期间,学校组织大家到素有“蔬菜之乡”美誉的山东某地做农业调查。在惊叹于当地蔬菜产业规模之大的同时,她也发现了一个现象——在一些蔬菜大棚的角落里堆积着大量花花绿绿的农药袋子,以及形状不一的农药瓶子。

“我们每天吃的蔬菜都需要用这么多农药吗?为什么不用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呢?”一位皮肤黝黑的菜农似乎回答不了这个年轻大学生的问题,转身喊来一位领头的大户。对方一板一眼地回答:“生物农药听说只有湖北有,我们见都没见过,叫大伙到哪里找、怎么用?”

“粮油和蔬菜安全与每一个人密切相关,如果把安全环保的生物农药做成产业并在全国推广,我们不就都能吃上有机蔬菜了吗?没推广开是什么原因,怎么解决?”20多年前,通讯技术还不发达,蔬菜调查之行留下的这些问题,在青岛无法找到答案。

“大学毕业后,报考华中农业大学的微生物学研究生,也有一部分这个原因——我就是想到湖北、到武汉,搞清楚‘菜农之问’。”刘晓艳回忆说,到武汉后,紧张的学业、发文章的要求、准备毕业论文等等,让她过得忙碌而紧张,直到毕业也没能找到“那个问题的答案”。

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隶属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是我国最早开展生物农药研发的科研机构之一,历史上曾一度“高手云集”“全国叫响”,也曾因为一批骨干科研人员的下海创业,导致青黄不接、“门庭冷落”。

2007年前后,该研究中心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的统筹下,开始面向海内外知名高校招聘博士。2008年,获得博士学位的刘晓艳拎着行李箱热情地投奔这里。彼时,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给出的科研条件“无法与高校相比,连个像样子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都没有”。

“华中农业大学的导师想让我留校任教,我婉拒了,义无反顾地选择这里,你知道为啥吗?”“为什么?”“因为当年那个菜农说的‘只有湖北才有的生物农药’,就是这个中心研制的,一度只有这里才有。”

后面的故事,知道的人就比较多了。进入湖北省生物农药工程研究中心后,刘晓艳在前辈的带领下,潜心钻研,为蔬菜、果树“看病”,而且是用微生物手段“专治疑难杂症”。此后的十多年,这个爽朗而坚韧的山东姑娘,不是泡在实验室里做菌种分析,就是泡在试验田、示范田里做现场检测,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有时,听到飞鸟掠过的声音,她从大棚里直起腰,出门,远远望去,也会想起胶州、想起青岛,想起海风和海鸥。

最令人煎熬的是“研究结果难以得到肯定”。刘晓艳的一位同事向记者坦言,农业科学研究机构以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为导向,注重应用,所以研究人员至少需要直面三个现实:第一,想发高质量论文“很难很难”;第二,研发过程中的数据涉及产品专利,往往需要保密,想发顶刊更是“难上加难”;第三,产品研发周期往往很长,需要坐得住冷板凳。

“连像样子的论文都没有,算什么科学家?”看到一些在高校工作的“昔日研究生同学”时不时地发知名国际期刊,成果一大堆,自己却一年又一年守着菜地、果园,多少有些惆怅。好在,她和团队的一些阶段性研究成果在农业种植上试用后,产生了很好效果,受到很多农户欢迎。一些种植大户专程寻上门来,指定要找“刘博士”。一位来自湖北阳新的果农登门来访,没找到人就站在大门口等,见到刘晓艳的车开出了院子,赶紧拦下,“务必要请刘博士去一趟。”

大白菜、红菜薹这些十字花科蔬菜,种植多年后非常容易得一种怪病:根部肿大,逐渐腐烂,最终导致农户减产乃至绝收。用生物防治手段,攻克这种学名叫“十字花科根肿病”的“蔬菜癌症”,刘晓艳在前辈带领下埋头攻关了十多年;湖北、江西、广西、四川等柑橘主产区,一种俗称“红蜘蛛”的螨虫为害一方,造成很大经济损失。刘晓艳带领团队“飞来飞去”,趴在树上仔细观察虫害,进行精准分析,终于研发出一种新型生物杀螨剂,经试验可有效解决虫害问题……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潜心研究下去,终将有所收获。

2015年、2017年、2021年,经过多年的积累和努力,刘晓艳主持或参与的生物农药研究成果陆续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二等奖、一等奖,“开始有点科学家的感觉了”。在上级单位的推荐下,她也陆续获得“湖北省杰出青年”等一系列荣誉。2022年4月,她以第一完成人创制的新型生物杀螨剂被上海一家知名企业看中,不仅按照有关规定实现了成果转化,而且转化金额高达5000万元——这是目前我国生物农药领域单项成果转化额的最高纪录。

更令刘晓艳骄傲的是,在生物农药领域,她以第一发明人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3项、国际专利11项,“在某些具体应用领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际专利集群,今后可以保证中国掌握的相关生物农药技术具有国际话语权。”

“其实我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以微生物相互制衡的原理,通过无毒无害、生态友好的生物农药等技术,改变更多农户的作物管护方式,避免使用高毒农药,促进粮油菜果的有机种植。”刘晓艳认为,要让14亿中国人都吃上有机蔬菜、有机瓜果,需要高度重视生物农药产业的发展。

她在小组会议上建议:第一,在武汉建设国家生物农药技术创新中心;第二,加大生物农药研发投入;第三,加强生物农药领域人才培养。据悉,当日的小组会上,国家有关部委相关人员认真听取了刘晓艳的建议,表示将认真研究。

“20年求解一个问题,终于把它带到全国两会上”,刘晓艳既激动,又清醒。她说,农民的苦、农民的难,需要各方面一起来解决。国家重视农业发展,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利农惠农政策出台。当然,不论政策怎么调整,解决具体问题还是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人。她表示,在解决农业重大病虫害问题上,她愿意再潜心钻研个二十年,尽心竭力、无怨无悔。

Baidu
作者:张正明 编辑:薛寿鹏 姜妍 张小凤 张小亮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