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25日,园艺学院园艺植物采后工程与技术团队团队在Food Chemistry(中科院1区Top期刊,IF 9.231)在线发表了题为“Metabolome and transcriptome profiling in different bagging pear fruit reveals that PbKCS10 affects the occurrence of superficial scald via regulating the wax forma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梨果皮蜡质合成抑制虎皮病发生的机制。
虎皮病是果实低温贮藏过程中极易发生的一种生理性病害。发病时果实表面呈连片棕褐色或黑色病斑,严重影响果实的外观和商品价值。研究表明,采后抗氧化剂二苯胺处理、1-MCP处理、钙处理、气调贮藏等仅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虎皮病的发生,且部分措施可能引发果品质量安全等问题。目前为止,对虎皮病的发病诱因及其内在机制了解还不够清楚。因此,挖掘重要的调控虎皮病基因,揭示其调控虎皮病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团队前期研究表明,无纺布套袋可以抑制果实采后贮藏期间的虎皮病发生,塑膜套袋可以加剧虎皮病发生(“Preharvest bagging and postharvest calcium treatment affects superficial scald incidence and calcium nutrition during storage of ‘Chili’ pear (Pyrus bretschneideri) fruit”,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20)。该研究以无纺布套袋、塑膜套袋和不套袋果实为试材,通过UHPLC-MS, GC-MS和RNA-seq数据分析发现蜡质成分羽扇豆醇、羽扇烯酮、庚烷、9-十八碳一烯酸、二十碳酸、顺-11-二十碳一烯酸、芥酸等含量与虎皮病发病率呈负相关,且蜡质合成相关基因PbKCS10可以通过增加蜡质含量抑制虎皮病的发生。该研究揭示了蜡质合成调控虎皮病发生的机制,为蜡质代谢在虎皮病发生中的作用提供新的数据,同时,也为虎皮病调控和梨果实品质改良分子育种提供基因储备。
该成果由青岛农业大学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共同完成,青岛农业大学为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21级硕士生张春建、程晨霞副教授和已毕业20级硕士生薛俊秀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青岛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杨绍兰教授和浙江省农业科学院张玉副研究员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青岛农业大学王彩虹教授对本研究提供了重要指导。已毕业硕士研究生李倩参与了该研究。
本研究工作得到了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ZR2021MC005, ZR2017MC006)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201608)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308814623008245?via%3Dihub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