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9月10日,《消费日报网》报道了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来到青岛农业大学的学习。
减贫,是全人类未竟的共同事业。 2021年的上海合作组织杜尚别峰会上,中方宣布将向上合组织国家提供1000名扶贫培训名额。扶贫培训班,正是中方落实这一重要承诺,搭建国内外学习交流平台,促进与上合组织国家及有关地区友好合作的具体举措。了解减贫与发展案例,共享中国减贫和乡村振兴经验,6月15日至21日,一届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在青岛顺利举办。
7天一路走、一路听、一路看,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的70名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学员,从村民们幸福的笑容里,从一次次零距离互动交流中,了解中国乡村振兴的故事、探寻中国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的密码。
一场讲座“拖堂”40分钟
“中国农机发展方向,正向智能化、操作自动化发展……”6月17日下午,青岛农业大学学术会馆内,除了该校机电工程学院学术院长尚书旗教授在台上洪亮的讲授外,台下异常安静,只有笔记本翻页的声音,和一道道投射着好奇、求知的目光。
这堂学术报告会的内容是“农业机械化新技术、精准农业应用与创新发展”,听众则是来自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亚美尼亚4个上合组织国家的70多名学员。伴着同声传译,他们有的手不释笔地快速做着笔记,有的目不转睛盯着尚院长身后大屏幕,浏览着一页页PPT展示的关键信息。
不知不觉,PPT定格在最后一页,一小时的报告会结束,此时,学员们却没有离开会场,此前的安静被他们打破,问题一个接一个抛给台上的尚书旗教授——
“在农田灌溉方面,中国有什么好的方法吗?”有学员起身提问。
“在中国的农田里,缺水也是比较明显的问题。我们现在推广节水灌溉,有微喷灌溉、滴灌、渗灌等,实现水肥一体化。比如我们在行间铺设滴灌带,一米长的滴灌带成本不到两毛钱,一亩地算下来才花几百块钱。这几年节水灌溉材料基本做到了自给自足,满足了生产需要,这些节水材料和方法都可以分享给大家。”尚教授顿了顿,“我本人还担任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主席、中国分会主席,如果大家感兴趣,我可以介绍大家,加入到这个组织里来。”
尚书旗教授所说的“国际田间试验机械化协会(IAMFE)”,是非盈利性国际学术组织,目前该协会在全世界有10余个国家分会,并与130多个国家建立了联系。随着他现场发出的“邀请函”,马上引起了一波热烈的回应,“这些先进的农机对我们来说非常需要……”各国学员都在小声议论着。
亚美尼亚经济部农业加工司的农业加工援助局局长阿拉克·阿拉米扬接着提问道:“养牛业是我们国家畜牧业的主要分支,我们国家投资建设了一些青贮窖,对饲料的储存方法一直在做探索,您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青贮窖这样储存饲料的方法,在中国慢慢要被淘汰。把一个缺点放大来看,中国有的大型青贮窖深好几米,体积比这个会场还大。每次喂牲口的时候需要把窖打开,发酵是厌氧的,打开后暴露在空气中容易氧化、变质。如果已经投资了青贮窖,就把它用好;如果再有新的养牛场,我的建议是用收获机打包的方法,在地里就完成饲料压缩打包,便于使用。”
“您刚才讲到五年后,中国将实现农田机械化使用率达到75%,这是能做到的吗?”尚书旗教授讲座中一个小小的数据,被细心的学员敏锐地捕捉到。
“这个目标是保守的。”尚书旗教授答道,他的信心来自一组数据:山东作为我国农机制造第一大省,农机相关企业数量10万余家,涵盖了生产制造的7大门类、3500多个品种产品,农机零部件产值全国占比达40%;早在去年2月,山东省农业农村厅在传统农机产业的基础上就制定了《山东省“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加快推进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两全两高”农机化。
交流中,对于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痛点”大家并不避讳,尚书旗教授开诚布公地说道:“目前中国对农产品的加工程度相对还是比较低,打个比方,把小麦做成面粉能赚1块钱,把面粉做成面包,能赚5块钱,我们要从粗加工向精加工转型,发展规划方面也要进一步谋划。”
大家讨论的话题越来越深入,一场原本只有一小时的报告会,会后的探讨和交流硬是“拖堂”了40多分钟,甚至在短暂的茶歇过程中,学员们还意犹未尽地围着尚教授继续交流。
“培训班学员都是各个国家的专家和高级官员,他们的提问非常有针对性,这种课堂+交流的形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一些问题。”青岛农业大学校长刘新民深有感触。同天上午,他做了题为《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的中国经验》的报告,从中国农村改革的演变、中国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国乡村治理的经验、中国经验的核心观点四个方面,讲述了中国农村改革和乡村振兴的背景、取得的成效。
“山东是中国特色减贫模式的缩影。”刘校长以乡村振兴中的齐鲁样板为例,深入地剖析了很多减贫案例的框架体系,“就像建房子,先要搭建好‘四梁八柱’。”
“中国对盐碱地的治理经验,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市长助理马鲁夫·塔什普拉托夫感慨地说,“我们一直在跟盐碱地做斗争。”在王健林教授那场《盐碱地综合利用——基于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实践》报告会上,他听得十分入迷。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讲座太有借鉴意义了,很感谢中国能开放这样的宝贵经验。”在山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善峰的《中国城市融合发展的实践和经验》专题讲座上,亚美尼亚经济部部长助理娜拉·玛尔季洛夏安记了满满几页的笔记。
“两天的学术讲座,收获真是实实在在。”这是培训班学员们的共识。
“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
课堂之内干货满满,课堂之外同样吸引众人眼球。
“在生态养鸡场里,是闻不到鸡粪异味的。”时间回到讲座之前的6月16日下午,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冷建卫正在给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的学员们演示一套全自动蛋鸡养殖设备,“只要一部手机,就可以自动完成日常喂水、喂料、捡蛋等所有程序。鸡粪还能落到运输带上,每天定时清理,大大节省了人工。”
看到全程智能化养鸡场景,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列宁区副区长艾扎达·朱努索娃马上和同事们交流起来,“这是我们需要的,这些设备我们可以直接引进。”在吉尔吉斯斯坦,非常重视对鸡舍的建设投入。
“这样的鸡舍总共能养多少层?”学员们围住技术人员提问。
“目前能养12层,大约有三层楼那么高。”冷建卫话音未落,一片惊叹之声就在学员们中间响起。
“得益于智能化的系统,小鸡们可以在吃喝不愁、温度适宜的‘洋房’中茁壮成长。”冷建卫介绍,“智能化的鸡舍养殖实行环境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等数据信息化采集和动态监测预警,确保生产出的每一枚鸡蛋品质优良。”
学员们参观的青岛大牧人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肉禽、蛋禽全套规模化智能化养殖装备,出口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参观结束后,学员们通过翻译人员与冷建卫交流:“能留一下您的联系方式吗?”冷建卫将公司的联系方式显示在自己手机屏幕上,学员们围住他,纷纷拍照记录下来。
这是上合组织国家扶贫培训班教学考察项目的一个场景,本次培训班将现场教学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翻看培训班学员手册,几天的行程里,考察项目包括璐璐农机装备、清原创新中心、沃林蓝莓果业、绿色硅谷科技园、海信研发中心、大河东社区农旅……都具有一定的样本指导意义。
“绿色铲草剂、高亩产作物的基因育种,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在参观青岛清原创新中心时,亚美尼亚农业加工援助局局长阿拉克·阿拉米扬和同事们议论道,“我们以后要和这家研究所加强联系交流。”
参观过程中,吉尔吉斯斯坦卡拉巴尔塔市市长米尔兰·热克舍诺夫一直举着手机录像,“想把珍贵的影像资料带回国分享给更多的人。”他称赞,“这些农业企业生机勃勃的景象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真是不虚此行。”
沉浸式游览美丽乡村
6月19日,夏日阵雨带来丝丝清凉,满载培训班学员的车辆行驶在青岛西海岸新区,远处的小珠山山脉在雨雾里隐约浮现,犹如一幅笔墨酣畅的水墨画。
“这里的蓝莓太美味了。”亚美尼亚经济部部长助理娜拉·玛尔季洛夏安打着伞穿行在蓝莓采摘园里,挂着雨珠的蓝莓果实更加娇嫩可人,让她不禁竖起大拇指,“我们国家种植有很多好吃的水果,但是没有种植蓝莓,这是今后可以探讨引进的品种。”
在学员们参观的青岛沃林蓝莓育苗大棚里,农户们正手持工具,往培养土壤里插苗,大棚上空高高挂起的一个牌子上写着“温度20.7,湿度42.6”等数据信息。
青岛沃林蓝莓果业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蓝莓种植、收购、销售的综合化农业公司,全国约60%的蓝莓苗出自这里,进口“浆果之王”实现本土化狂飙,有它的一份助力。
在青岛绿色硅谷科技园,智能化大棚也让学员们耳目一新。整栋玻璃温室占地5万平方米,红彤彤的西红柿生长在椰糠基质上,饮用着纯净水,气温、湿度、光照、水分都被严格控制。
学员们十分享受在此采摘的乐趣,从高高架起的藤蔓上摘一个饱满敦厚的西红柿,轻轻掰开,晶莹剔透的沙瓤清香扑鼻。“我们国家也有对农民的扶持贷款,这些贷款做什么用呢?除了畜牧养殖,还有建日光大棚。” 亚美尼亚农业加工援助局局长阿拉克·阿拉米扬语气肯定,能看得出,他对这些特色经济作物的种植很感兴趣。
“Tea!Tea!”在崂山区沙子口街道东麦窑村参观时,一杯杯汤色明亮的崂山绿茶刚端上桌子,就引起了学员们的不停赞叹,他们对中国茶饮早就慕名已久。
清茶沁心脾,为培训班最后一天的考察行程,留下了一缕回甘。
“我们村既有颜值,又有内涵。”东麦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绍亮带着四国学员走上环山栈道,手向山下一挥介绍起来。这座古老的村落,位于崂山南麓,石块堆砌的渔家院落,将淳朴民风与现代村落建设融合为一,别有一番景致,沿着栈道就可以俯瞰这座安卧在清流河海湾中的渔村。
如今,这座昔日的小渔村声名远扬,“仙居崂山”主题民宿成为崂山旅游的一张新名片,每年约有4.5万名游客慕名而来,营业额可达4000多万元。它所在的流清湾片区更是将农文旅优势完美融合,荣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等诸多美誉。
6月20日,培训班考察行程的最后一天,车子在山海落日的余晖中驶向市区,一次沉浸式游览中国美丽乡村的行程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七天的培训转瞬结束,学员们聚焦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旅融合等主题,通过理论研讨、实地考察,了解减贫与发展的“中国经验”“齐鲁样板”“青岛案例”,学习中国减贫和乡村振兴经验,感慨良多——
“2021年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与青岛市结为友城。市区西部的邓小平大街,是比什凯克通往吉尔吉斯斯坦南部第二大城市奥什的起始路段,我们将与青岛市就邓小平大街优化提升项目开展合作。”来自吉尔吉斯斯坦的艾扎达·朱努索娃说。
来自亚美尼亚的阿拉克·阿拉米扬说:“我的姓氏‘阿拉米扬’,意思是阿勒山下的孩子,传说中诺亚方舟最后停泊的地方就是阿勒山。中国也有着悠久历史,所以我们是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民间缔结友谊的同时,谋求共同发展的共识,使得上合“朋友圈”不断扩容。目前,青岛已与上合组织12个国家的15个城市建立友好关系或确立结好意向,中国同上合组织有关国家正式结好的友城已超过450对。
减贫和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全球治理的重要命题,也成为上合组织国家的共同事业。扶贫培训班是上合组织国家合作中的一个典范缩影。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市政府市长助理马鲁夫·塔什普拉托夫说:“伟大的丝绸之路传承着友谊,它连接着东西方。每一次上合框架之内的活动,都将促进古老丝绸之路的复兴,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相关链接:http://www.xfrb.com.cn/article/focus/10344625631510.html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