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4月2日,半岛新闻报道了关于青岛农业大学刘义国教授带领小麦高产栽培团队调研土地墒情及麦苗生长状况和指导莱西春晓家庭农场进行滴灌带的铺设的新闻。
清明节临近,随着气温渐升,冬小麦长势喜人。4月2日早上,莱西市丛家寄马埠村的大片麦田边,几卷被架起的滴灌带在农民的拖拽下转得飞快,随着一圈圈管带被展开,几百亩麦田为水肥滴灌做好准备。麦田间,青岛农业大学刘义国教授带领小麦高产栽培团队在调研土地墒情及麦苗生长状况,并指导莱西春晓家庭农场负责人王春晓进行滴灌带的铺设。
刘义国教授带领小麦高产栽培团队在田间调研
刘义国介绍,冬小麦是山东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播种面积约占耕地面积的40%,小麦用水约占农业用水的70%。山东大部分地区属于半湿润易旱区,小麦全生育期内降雨量一般不足200毫米,仅能满足冬小麦总耗水的25%~30%,因此进行补充灌溉是保证该区冬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
刘义国教授在麦田查看滴灌带铺设情况
小麦高产栽培团队在田间调研小麦生长情况
刘义国教授带领小麦高产栽培团队在田间指导农场农户种植
刘义国教授带领小麦高产栽培团队在田间指导农场农户滴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
刘义国带队研发的滴灌施肥一体化技术,是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之一,是节约灌溉用水量、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的一种局部灌水技术。该技术针对小麦种植中存在的干旱缺水、水肥利用效率低、规模种植用工量大等瓶颈问题,将滴灌应用于冬小麦生产,进行十余年研究,提出适用于小麦玉米周年接茬种植的铺管模式,明确不同土壤类型冬小麦的滴灌水肥制度,研发轻简化滴灌配套设备,集成冬小麦水肥轻简高效技术体系,获得小麦滴灌铺管模式、小麦水溶肥、滴灌追肥轻简装置等小麦滴灌相关的专利10余项,形成青岛地方标准2项,技术方法和专利装置已在小麦水肥管理中得以应用。以该技术为核心的“旱地冬小麦高产高效技术体系与应用(KJ2015-R1-004)”获得2015年度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冬小麦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与应用(J2021-2-49)”获得2021年度青岛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农民将大捆滴灌带搬下车准备铺设
成捆滴灌带被架起,农民将带子一头拴在锄头上拖着从田地上走过,随着带捆的咕噜飞转,一条滴灌带就铺设在麦苗下面
成捆滴灌带被架在地头,农民将带子一头拴在锄头上拖着从田地上走过,随着带捆的咕噜飞转,一条滴灌带就铺设好了
根据相关数据统计,滴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的应用,可实现小麦单产增加10%以上,减少农业用水30%以上,减少氮肥投入20%以上,亩周年节省劳动力2个以上,扣除滴灌首部、管带等投入后的亩平均节本增效200元以上。近五年,通过该技术应用累计节约农业用水16257.6万立方米,减少肥料投入7324.7万公斤,实现增产3.62亿公斤,产生效益19.23亿元。
在麦田边缘横向种植的小片麦田处,可以清晰看到铺设好的深色滴灌带“阵列”
刘义国表示,滴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的示范推广,提升了农业合作社、农业种植企业的种粮热情,转变了农户传统的施肥灌溉观念,减少了水肥的过量投入,减少了灌水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减轻了肥料淋溶对环境的面源污染,对缓解耕地资源不足,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农民将铺设好的滴灌带一头固定
农民在田间铺设滴灌带
农民将滴灌带拴在锄头上拖着从田地上走过,一条滴灌带就铺设好了
该技术2022年在平度应用,120亩示范田实打验收达到了823.2公斤的单产,起到了有效的示范带动作用,极大的提高了冬小麦灌溉、追肥效率和水肥利用率,节约了水肥和劳动力成本。刘教授表示,他们未来将推广该技术更好更广泛的应用,这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土地流转和黄淮流域的小麦规模化生产,实现农户增收,农业增效,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能为提升全国小麦规模化生产技术水平和保障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
清明前大片麦田被铺设滴灌设备
青岛莱西市的成片小麦长势良好
今年,莱西春晓家庭农场种植了800亩冬小麦,农场负责人王春晓告诉记者,农场已经是第二年使用滴灌施肥一体化技术,目前小麦长势良好,“今年比起去年铺设滴灌带晚了十天左右,但是依照小麦生长特性,必须赶在清明前铺设结束。”王春晓介绍,去年采用该项技术后,麦田增产近20%,节水近一半,每亩成本仅增加40元左右,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关链接:https://news.bandaoapp.com/shares/tuwen.html?newsId=972663932089274368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