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11-20
一个人,面对逆境可激发出无限潜能;一粒种子,在逆境中生根发芽,需要千千万万农业人的呵护。刘义国副教授是千千万万农业人中的一员,他致力于抗逆栽培研究,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寻找小麦逆境高产“良方”。
刘义国,现为农学院副院长,中共党员,博士生导师,青岛市科协九届委员会委员,青岛市生物节水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山东农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先后担任学院研究生秘书、行政秘书、党支部书记、教研室主任、科技部农村中心项目管理专员(借调)、栖霞市副市长(挂职)、科技处副处长等职务。
潜心逆境栽培研究,用热爱描绘“麦农”本色
1979年,刘义国出生于山东临朐农村家庭,从小干农活的他,心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农业有着无限的热爱。“小时候跟父母下地干农活时,就感觉到了农业的不易,受天气等环境因素的影响太大。我常想,有什么办法能让小麦产量更高一些,就好了。”就这样,小小的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一步步迈上农业学习之路。1998年,刘义国考入学校前身莱阳农学院农学系农学专业本科就读,2003年,在青岛农业大学师从林琪教授就读硕士研究生,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硕士学位,并于同年留校参加工作。2010-2013年,在中国农业大学师从李召虎教授就读博士研究生,获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学位。
山东省有2000余万亩旱地盐碱地,跟随林琪教授从事逆境研究后,他坚定了从事抗逆栽培的科研方向。作为青岛农业大学小麦抗逆节水团队负责人,他长期从事小麦节水与抗旱耐盐栽培研究,针对旱地、盐碱地开展小麦抗逆稳产的生理及产量形成机理以及高产特色小麦品种选育,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任务、山东省重点研发项目、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成果创新项目、科技特派员产业服务团项目等10余项。
工作中,他发现冬小麦栽培中存在干旱缺水、水肥利用效率低、规模种植用工量大等瓶颈问题,带领团队进行攻关,形成了适于规模种植和小户种植的滴灌水肥一体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多次被列为山东省主推技术,在青岛市及周边进行了示范推广,滴灌小麦亩产最高达822.6公斤,实现青岛市小麦滴灌面积近十余年由零到近50万亩的突破,成为小麦规模种植的必选技术,先后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励8项,其中参与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主持获地厅级二等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授权国内外专利20余项,主持或参与制订国家、地方、团体标准10余项,主、参编专著3部。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用信念培育农业英才
刘义国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对待,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试验田里,总能看到他细心为学生传授农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身影。
他注重教学研究,主持山东省本科教学改革重点项目1项,校级教改与思政项目4项,发表教研论文6篇,主持学校首届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各1项。作为班主任,他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言传身教,努力做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所带班级多次获红旗团支部、先进班级等荣誉称号,班级就业率、考研率位于前列,同时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多项。作为研究生导师,他悉心指导教育学生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科研、学习,更教育他们应该成为怎样的人。所培养的研究生中,1人获学校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优秀硕士研究生,1人毕业后通过“青选计划”进入政府部门工作。
勇担强农兴农使命,将成果“种”在田间大地
好的农业成果是振兴农业的重要支撑。刘义国致力于研究冬小麦如何才能抗逆高产,坚持把成果“种”在田野大地,把强农兴农落在田间地头。他作为主要育种人培育出国审和省审小麦品种3个,累计推广面积4000余万亩。主持完成的两项专利成果转让给青岛和潍坊的企业,转让到位金额210万元。
作为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共同体青岛小麦产业服务团团长,他把服务“三农”作为重要工作来做,无论是风霜雨雪还是酷暑难耐,哪里有需要,就出现在哪里。2022年11月底的一次寒潮,造成了胶东小麦的一次普遍冻害,早春时节,小麦种植户心急如焚。小麦冻成这样没有产量怎么办?他带领团队在土壤还没化冻时,冒着严寒大风多次到莱西、胶州、诸城等地进行田间考察,并组织相关专家进行研判和现场指导,有效保障了小麦生产。
多年来,他还受邀为山东省新型农民、乡村振兴带头人、基层技术骨干等授课培训30多次,培训农村科技人才与致富能手2000多人次,到地方培训、指导技术下乡20余次,被《中国农村科技》、半岛都市报等多次报道。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