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青岛农业大学收到两封来自千里之外的云南省昆明市东川区委区政府的感谢信。信中说,该校王宝维、张名爱两位教授作为国家科技特派团—云南东川团水禽产业服务组成员,长期扎根当地支持水禽产业发展,近年来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今年冬季以来,他们深入当地水禽养殖一线提供技术指导,帮助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两封信,彰显了学校科研团队服务乡村振兴的担当作为,也为校地合作赋能现代产业发展增添了生动注脚。”学校党委书记潘军说。
王宝维是青岛农业大学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两次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多年来深入开展水禽养殖和五龙鹅保种选育等工作,所选育的优质品种已成为我国肉鹅良种繁育必备母本,而他本人也享有养殖户赠予的“五龙鹅之父”美誉。
2021年,响应党和国家号召,王宝维教授带着助手张名爱研究员请缨参加国家科技特派团,不远千里来到昆明市东川区,组建水禽服务专家组,帮扶当地水禽产业发展。
面对面讲、手把手教,为当地培训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养殖户,为东川本地打造了一支永远带不走的技术团队。
东川区的山区土地占全区国土面积的95%,平地土地资源稀缺,农民占总人口68%。近年来,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帮助农民进行住宅改造或搬迁,但解决了居住问题的农民由于缺乏家庭经济收入来源项目,仍存在一定的“返贫”风险。脱贫之后如何把脱贫成果筑牢、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过一番深入调研,王宝维教授头脑中萌生发展鹅产业的想法。然而,项目的推进并不顺利。
东川地势高、气温低,条件艰苦,王宝维教授带领团队频繁穿梭在鹅场,仔细查看养殖环境、了解鹅群状况,走进农家与农户倾心交谈,深入山间测量饲草情况……经过大量艰苦工作,最终充分结合当地资源优势,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利用山区丰富的牧草与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大力发展 “草鹅粮”种养生态模式。
“2024年开展线上技术指导40次、培训产业带头人和农技人员59人次、培训农民438人次,推广新技术2项、研发推广新产品3个、制定饲料配方9项……”这是感谢信中列举的王宝维教授2024年的部分“成绩单”。事实上,为推进项目顺利实施,王宝维教授个人先后八次奔赴东川,不仅开展技术培训,毫无保留地传授水禽养殖知识,同时经他牵线,2024年5月,国家科技特派团水禽产业服务组在当地免费发放26日龄的五龙鹅苗3800只,为养殖大户赠送脱温五龙鹅400只,并向农民发放“养鹅明白纸”。此外,根据当地饲料原料特点,还引进青岛农业大学专利成果,指导养殖户利用粗饲料进行发酵,以降低养鹅成本。另外,针对性地设计了种鹅和商品鹅不同生理阶段的饲料配方,并制定了适宜当地的卫生防疫程序。
“哪怕在疫情期间,王宝维教授也没有耽误一分钟帮扶工作。就算人不在东川,心也时刻牵挂着东川。”东川区农业农村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舒音东主任说。
鹅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农民铺就了一条致富路,使曾经深陷产业发展泥沼的东川鹅实现成功破局。越来越多的农户通过参与养鹅项目或投身鹅产品加工提高收入。在当地节牛山李子沟和拖布卡镇松坪村,白羽种鹅和肉鹅养殖数量分别突破万羽,一系列鹅产品借助线上线下双重渠道畅销全国。“东川鹅加持了科学技术后,养殖、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鹅产业链基本形成,东川‘白天鹅’插上了科技新翅膀,翱翔于乌蒙山最高峰,飞入全国寻常百姓家,让更多的人吃上东川生态鹅。”“鹅名堂”创始人苏亚江这样说。
让科技之光驱散山区发展阴霾,照亮农民致富坦途。曾经,这里大面积的山区土地贫瘠难以被利用、种植养殖都难,如今,鹅产业焕发出高质量发展的生机活力,“土、特、产”的地域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草鹅粮”农牧结合生产模式的致富路成功开辟。国家科技特派团—云南东川水禽产业服务组的科技服务工作,成为科技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写照。他们的无私奉献与敬业精神得到了当地农民的爱戴,也彰显了农业科学家脚踏实地、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时代风采。
来源:《青岛农业大学报》2025年第2期第二版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