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新闻网  > 人物  > 百名教授

王文琪:蓝色海洋里的从容牧者

时间:2015-08-06 来源:宣传部(新闻中心)

身着一件优雅大方的长裙,面带温馨的笑容,不疾不徐的话语,这就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王文琪教授时她留给我的印象。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水产分团成员、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青岛市海水养殖协会副理事长、青岛市微藻产业学会秘书长、山东省海洋经济技术研究会理事……事先了解到的这一连串的职务,真是让我们不敢相信就是眼前这个看似文弱的女子。

23年前,为青岛这片蓝色海洋吸引,王文琪从华东师范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工作,从此便开始了她在实验室、养殖场、科考船上进行的鱼、虾、贝等海洋生物的研究。今天,这位山东省虾蟹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这位水产生态养殖与病害防治能手,仍然全身心地扑在了她热爱的海洋水产科研与教学事业中。

与海洋结缘—投身水产养殖科学研究,汗水与荣誉同在

早在1991年,刚满22岁的王文琪就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第七研究室开始了她海洋生物方面的科研工作,先后参与了胶州湾、东海、长江口等的海洋考察及虾蟹、鱼类、刺参等养殖调查与评估;1998年开始担任了青岛市动物学会的秘书长;1999年赴韩国仁和大学合作交流;2001年取得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学理学博士学位;2003年,针对欧盟、美国、日本等国家相继出台的禁止中国贝类及其他动物源性产品进口、中国对虾进口配额限制等一系列贸易壁垒,不顾“非典”的肆虐,她与团队成员一起奔波于北京、莱州、潍坊、青岛等地,针对问题展开具体的免疫学分析检测与疾病防治的一线调查,为欧盟等国家对我国水产品进口禁令的解除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20余年来,她先后主持或参与了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创新项目等10余项课题的研究,掌握了胶州湾等我国北方不同养殖区域的多种养殖生物种类与浮游生物、微生物之间的数量变动规律和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了水域生态因子变化与水产养殖动物免疫学和抗病力间的关系,为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参数,部分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育厅三等奖;先后成为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山东省有关海洋生物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项目评审专家,山东省、青岛市生物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成果奖励评定专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等。

王文琪高度重视与国内外同行专家的科研合作与交流,曾先后多次赴美国、韩国、澳大利亚等进行合作研究及学术研讨。2008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美国奥本大学水产系的鱼类分子遗传与生物技术实验室进行了为期1年的合作研究,参与了实验室主任刘占江教授主持的“斑点叉尾鮰的叉尾的数量性状定位—重要生产性状的遗传解析”研究。奥本大学的水产研究代表了国际的最高水平。2009年回国后,她积极协调促成了我校与美国奥本大学的全面合作,开拓了两校间科研、教学、本科生、研究生等方面的一系列交流。2011年,她在美国农业部水生动物健康研究中心进行了2个月的考察访问,双方共同申请了美国农业部国际合作基金项目,促进了双方水产病害方面的文献交流与科研合作。2014年4月,她利用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大会的机会,考察访问了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海洋生物工程中心、生命学院海洋水产系、南澳大利亚研究与发展研究院等机构。5月,南澳州政府及弗林德斯大学就来人对青岛农业大学进行了回访,两校之间初步建立了良好的合作交流关系。这些与国际海洋生物与水产同行间的交流,使得王文琪教授紧跟着最新的学科研究进展,一直站在了海洋生物、水产养殖相关研究的前沿。

与农大结缘—致力于培育水产人才,开创海洋学院新局面

2002年5月,王文琪作为引进人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调入我校后,便积极参与了“水生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的筹建事宜。当时身边的同事包括家人在内都不理解,认为莱阳农学院的水产学科底子薄,搞研究难度大,不容易出成绩,而她的回答是:“科研不能放弃,育人更加重要,我深爱这片蓝色,也想让更多的年轻人爱上蓝色海洋!我愿意从一穷二白做起,做一块默默无闻的铺路石。”

从2002年5月来到莱阳农学院,到2002年10月水生生物科学与工程系的建立,再到2012年6月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的成立,整整12年的时间里,王文琪一路走来,为了保证学院教学、科研、实验室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她几乎没有节假日,常常加班至深夜。尤其在莱阳工作期间,王文琪经常无法回到青岛家中,不仅造成了自己与先生和女儿的长期分离,还致使自己本该在2004年就完成的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后工作一次次延期。当然,她辛勤的工作得到了家人的理解以及领导和同事的认可,先生为了支持她的工作放弃了原先的优厚待遇和高薪工作,加盟到了我校大家庭中;领导和同事对她高度信任和支持,连年评选她为学校的“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师德标兵”;2004年成为系主任助理,2005年成为学院的副院长,2006年被评为学校的“十佳女职工”。

在学院工作中,她甘为人梯,乐于奉献,带领全院老师在教学、科研、研究生及学科建设、实验室等方面积极努力,使得学院完成了一次次的蜕变,教学和科研水平不断提高。为了扩大学院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她经常利用参加国际、国内海洋经济和海洋科研会议的机会宣传我校,并为学院的招生、在校学生的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就业等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在本科生眼中,她是一位严谨的教授。她曾先后讲授了“普通生态学”、“水生生物学”等课程。课堂上,她以启发式、互动式教学方法,将传统的枯燥的课程讲得活泼生动;课外她能结合课程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去极地海洋世界、青岛市水族馆与海洋生物近距离接触,巩固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知识。她创造各种机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科学技术创新大赛,她指导的学生曾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大学生科技创新奖等奖项。她还是一位有责任心的班主任,经常抽出时间与学生谈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心声,了解其思想动态,分析今后的工作方向,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了解当前专业的发展状况和前景,勉励他们奋发向上。

在研究生眼中,她是一位良师益友,承担着“海洋生态学研究进展”的研究生课程。在科研上她始终坚持严谨、扎实的作风,创造严格、认真的学术氛围,尤其能够根据每位研究生的特点,从学生自身发展的角度出发,因材施教,从不会强制性地分配给学生任务或科研课题,而是帮助他们逐步确立研究生阶段的目标。另外,还经常为研究生们提供参加学术会议、出海调查、技术培训等机会,使他们了解最新的研究前沿,掌握先进的技术方法,从而更快地具备在科学研究中独当一面的能力。

与社会结缘—服务地方经济,成为政府和养殖业户的好参谋

作为山东省政协委员的农业界代表,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水产分团成员,王文琪教授积极参政议政,抓住一切机会进行建言献策,先后提出了“关于高度重视国家‘蓝色粮仓’建设”等3个提案6个建议,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作为青岛市九三学社科技专委会主任,王文琪教授通过科研与实地调查,围绕蓝色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向青岛市政府提出了“水产高效生态养殖模式的研究与推广”等4项提案,得到了青岛市政协、青岛市侨联的高度重视。

作为水产养殖专家,王文琪教授常年为水产和海洋产业咨询献策,提供技术服务;为青岛市、东营市、潍坊市等多期干部培训班授课,多次应邀到莱州、威海、潍坊等地进行技术服务和养殖病害讲座。2013年夏天沿海地区的连续高温,造成了海参养殖的很大损失,她和团队总结出的立体海参礁人工造礁技术、加大水深降温等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水产养殖业户信赖的好参谋。

这就是真实的王文琪,一个严谨的学者,一个优秀的教师。在同事的眼中,她一直是那个微笑着的人,微笑中坚定着自己的海洋梦,微笑中成为了一名从容的海洋牧者。

王文琪教授个人简历及主要业绩概述:

王文琪,女,1969年3月生,教授,博士,青岛农业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兼任青岛市海水养殖协会副理事长、青岛市微藻产业学会秘书长、山东省海洋经济技术研究会理事、山东省虾蟹类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水产分团成员、山东省政协委员。

自1991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海洋生物养殖生态方面的科研与教学工作,曾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基金、中科院创新项目等10余项课题的研究工作,围绕虾蟹类、鱼类和刺参的生态养殖、免疫学分析检测以及疾病防治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揭示了水域生态因子变化与水产养殖动物免疫学和抗病力间的关系,积累了翔实的资料,为水产动物的健康养殖提供了大量的基础参数。先后发表研究论文60余篇,参编专著3部,部分研究成果先后获得国家海洋创新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育厅三等奖。先后成为国家自然基金委、科技部、山东省有关海洋生物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项目评审专家,是山东省、青岛市生物学科、水产养殖学科的成果奖励评定专家、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等。曾多次赴美国、韩国等进行合作研究及学术研讨等,与国内外同行专家有着广泛的业务联系和文献交流;为Fish and Shellfish Immunology、《海洋与湖沼》、《海洋科学》等刊物的审稿专家。

Baidu
作者:刘兴华 李冰 焦红梅    阅读:0
分享:

地址:山东省 青岛市 城阳区 长城路700号

邮编:266109

电话:0532-58957473

邮箱:xwzx@qau.edu.cn

鲁ICP备13028537号-5 鲁公网安备 37021402000104号 青岛市互联网违法信息举报中心

Baidu
map